您好,欢迎您访问国商商品交易中心!
   客服电话:4000521566
客服电话:
400-0521-566
投诉电话:
0538-8660080
订单交易软件:

电脑客户端:
Windows客户端下载

网页端:
订单交易网站

手机客户端:
点击安装

微信小程序:


现货挂牌软件:

网页端:
挂牌交易网站

手机网页端:
挂牌交易网站

手机客户端:
点击安装

漫话泰山玉文化

  发布时间:2018-07-30    



三国时期,漫游山东的著名诗人曹植,行至泰山脚下,遥望凌霄峻极的泰山雄姿,吟咏出这样的诗句:
驱车掸驽马,东到奉高城。
神哉彼泰山,五岳专其名。
隆高贯云蜺,嵯峨出太清。
上有涌醴泉,玉石扬华英。
诗人在众多的泰山胜迹之中,独独撷取“玉石”作为泰山文化的象征,是有着独特意义的。由于五行观念中东方属木德,色青主生,泰山为东岳,于是在世人心目中被视为生命之山、青春之山与五岳之尊,其山石也因此倍受崇拜,这一观念源于华夏先民的灵石信仰,后世并演化为著名的“泰山石敢当”风俗。泰山之石既被视为灵物,那石中之英的美玉则更被尊为天下至宝。于是在悠长的华夏文化史上,泰山文化便与玉文化紧密相联:泰山玉不仅沟通着天人之际,联系着封禅大典,照应着碧霞祭祀,联缀着古今华章,甚至体现着敦睦万邦、国泰民安。从封禅玉册到祭山玉圭,从泰山玉女到碧霞玉印,从皇帝刻玉到外国献玉,从泰山出玉到诗人咏玉……,泰山玉石之上,镌刻着正是一部泰山文化史。
提到泰山神仙,人们首先想到的应是泰山老奶奶——碧霞元君。但人们不一定知道,这位女神最早的名字不是叫“碧霞元君”,而是叫“泰山玉女”。
玉女的名字如何而来呢?原来道教有个传说,说名山之上都有女仙,其肤似玉,美丽无比,故称玉女。而在泰山之上,便有一位这样的女仙,传说她是泰山之神的侍女。宋真宗封禅时,在岱顶水池看到一尊少女石像,便颁发一旨,令从臣将池旁女像易为玉石,雕成后供奉于旧日的处所。宋真宗除了命令宰相王钦若为之致祭,还亲为此像撰写了一篇记文,名之曰《玉女像记》。民间元君崇拜,便由此而诞生。不久泰山之巅便有了奉祀女神的玉女祠——即后来的碧霞祠。到了金元之时渐行于民间,后来,这位玉女的神威不断扩大,至元明之际,她有了一个新的神号——“碧霞元君”。其影响力渐渐超过泰山神,大有取代之势。由于较之泰山正神,碧霞元君身上更具人世情味,因此赢得上至皇室、下至黎庶的尊信。一时出现了“自碧霞宫兴,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”的局面。而且随着时代的延进,其神威不断扩展,信众不断增加,影响地域也不断扩大,最终超越了东岳大帝,成为泰山影响最大的神祇。元君庙祀由泰山渐向周边传播,由京师,而北方,而江南,渐成为普及全国的民俗信仰。形成了“南妈祖,北碧霞”的信仰格局。
 俗话说:“人凭文书官凭印。”碧霞元君坐镇泰山,发号施令,也自应有一方神印。于是一方碧霞玉印便在泰山历史上横空而出,这便是著名的“天仙昭鉴”。
清顺治十一年(1654年)某日,泰山幽谷之乱石丛中,忽现白光闪烁,时人循光掘石,一颗硕大玉印跃入眼际——其印连纽高四寸八分,重九十六两,玺印正面,镌有“天仙照鉴”四个叠篆。众人认为此当为神异之物,不敢私藏,亟呈献于官府。泰山出玉,一时流播四方,成为灵岳珍闻。
对于此事,著名学者张尔岐在所著《蒿庵闲话》卷五中作了记录:顺治甲午,或於泰山得玉印一,献之官。径四寸许,文曰“天仙昭(同照)鉴”。疑是封元君时物。尝见其摹本。由于“天仙”为元君名号,玺印又出于泰山,“天仙照鉴”乃被世人认定为元君之宝印。
至于玉印之时代,学者诸说不一,有谓汉制,有谓宋制。后世多认为系宋代之物。据清人冯云鹏于《金石索》卷五中云:“‘天仙照鉴’相传为秦时物,案《文献通考》:泰山玉女祠侧有石像,宋真宗东封易以玉,砻石为龛,置旧所。此印当为大中祥符时赐物。”近代学者袁克文《辛丙秘苑》考云:“东岳庙,藏有玉印,方三寸许,高亦如之,经火煅毁,色赤而黯。文曰‘天仙照鉴’。盖道家所用,制作在唐以后,俗谓为汉印谬矣。”
玉印出土后,泰安州官将其庋于岱顶碧霞祠中,敬谨供奉。康熙时大臣张榕端奉旨祀岱,曾亲睹玉印,其在《海岱日记》中记云:抵碧霞元君庙,祭毕,章守(泰安知州章履成)至,启大殿锁钥,出二匣,一金银婴孩十馀枚,元宝二;一碧霞元君之石印径数寸,镂“天仙照鉴”四字。
由于明清时对碧霞元君极度崇奉,视为圣母,自然认为其神印也具有非常灵异,于是登顶香客,纷纷祈请道士钤印于黄表,奉归家中,以求祛病镇邪,保祐平安。清人沈维材在《登岱记》中记称:有印刻玉为之,文曰“天仙照鉴”,或云可以祛邪治病,然官为典守,固不若《五岳真形图》用石摹刻为可易购也。这一玉印信俗,后来还被日本学者涩川玄耳与美国旅行家盖洛,分别记入所著《岱崂杂记》、《中国五岳》中。
不过天有不测风云,到了乾隆五年(1470),碧霞祠突发大火,殿宇宝器一时俱焚。所幸“天仙照鉴”印却历火而未泯。《泰山述记》卷二记云:“祠内传留玉印一颗,方径四寸许,篆刻‘天仙照鉴’四字,不知有自何代,或称宋祥符时,与玉象并造。顶庙灾,为火所炙,损坏一角。”
玉印经历劫难后,为妥善保存,官府改庋于县库中。嘉庆五年(1800),诗人陈文述登泰山时,有感于碧霞玺印这段传奇经历,为赋《天仙照鉴玉印歌》:“鬼神守护蛟龙镇,琼云夜冷燕支晕。仙阙双衔玉女碑,神霄争捧天仙印。天仙当日礼昆仑,羽帔云冠第一人。不向鼎湖随法驾,黄花古洞坐修真。功成身跻群仙位,此印何年出天赐?仙心如月照人间,先天篆出清虚字。六庚符佩太元篇,五岳图珍紫绶悬。应有蛾眉司玉牒,绿章印罢夜朝天。劫火昆冈焚不得,依然翠夺芙蓉色。试看沉檀宝匣中,一拳分得仙霞碧。乞得朱文玉一方,灵飞珍重夜焚香。眼前岂独仙凡隔,肘后纶金我未黄。”
玉印移存县库后,安然经历八十年,不意至道光元年(1821)因“县库火”,再遭回禄之灾。幸及时抢出,有惊无险。为了避免印文被毁,道光八年(1828)三月,时任泰安知县徐宗干将印文镌之碑石,存于岱庙。此举除能保存原印面貌,同时可供四方棰印摹拓,遂其叩求篆印之愿。
这方玉印碑,除了镌以“泰山玉印文”碑题及“天仙照鉴”篆印外,还缀以徐宗干所撰跋、铭及《玉印考》。徐宗干在《玉印考》对玉印来历提出了新说,认为根据印文上“照鉴”二字,乃是致祭时告神之辞,而非朝廷赐仙之号,故此印应是宋真宗向泰山玉女进呈祝祠时所钤之物,用毕以例埋于土中。后来被人掘得而重现。徐宗干此考举证周密,推进了玉印的研究。
玉印碑镌成后,嵌于岱庙鲁班殿壁,观览者甚众。清同治时人李天隐《甲戌北游日记》卷下中便记录此碑:“延禧之北一室,祠公输子。墙外刻碧霞宫玉印,印文‘天仙照鉴’。疑宋真宗物也,重九十六两。原在山上宫内,历遭回禄未毁,今存县库。”
不过玉印碑也未躲过沧桑之劫,民国时岱庙道院改造,碑遭毁弃,仅存残段,后移嵌于岱庙汉柏院东墙南首上。今残碑高约100厘米,宽56厘米:上半部右角残毁,直角边长各50厘米;下半部左角残毁,直角边长各约15厘米。印文仅存一角,而铭文也残失近半,成为憾事!
清末民初,泰安政局丕变,玉印被移出县库,改交道士奉庋于岱庙。民国三年(1914)袁克文登岱,即见之庙中。后经道士递相传承,至新中国成立前后,归泰山古物保管委员会,今藏泰安市博物馆。今见之印通高6.9厘米,印面边长11.6×11.6厘米,方钮,印面阳文篆刻“天仙照鉴”。元君宝印历经千年劫波之后,完好保存,诚为泰山文物之幸事。而今,“天仙照鉴”又展现在泰山碧玉之上。一方凝聚着泰山灵韵的元君仙印,化身千亿,润泽人间。
在泰山玉文化的史页中,玉还联系万国友睦、四海升平,这在两次外国向泰山献玉的故事中,便有着十分生动的体现。
     如果读过《一千零一夜》,一定会记得辛伯达航海的故事,故事中巴格达的船长辛伯达历经七次航海,九死一生来到中国,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。故事虽然是虚构的,但他有着真实的背景。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的海上贸易极为繁荣,阿拉伯商人开辟了一条名为“香料之路”的海上航线,其船舶经红海、波斯湾、马来半岛抵达中国,每年都有众多的阿拉伯商人来华进行贸易。于是在北宋真宗封禅时,便出现了一支由阿拉伯人组成的赞礼队伍。其中最有戏剧性的一幕,是一位名叫李麻勿的阿拉伯船长,专程来到泰山,向宋真宗敬献了一方长约一尺二寸的玉圭,据他自称:这方玉圭是他的五代祖得自西天的一位屈长者,是他们的传家之宝。祖上传有遗命,说:世代保守此宝物,等待中国的皇帝到泰山封禅,便赶来献上此圭。从阿拉伯船长的玉圭故事中,可见泰山封禅已成为中华繁荣昌盛的象征,并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留下长久的记忆。曾立于泰山的宋朝宰相陈尧叟所撰《朝觐坛颂》中,特别叙述了这段阿拉伯献玉圭的感人故事。
在今岱庙中,藏有一件温凉玉圭,玉圭整体长92.5厘米,宽29.5厘米。由上下两截组成,上凉下温,故名“温凉玉圭”。上截的顶部浮雕由曲线连接的三个圆状体,分别代表日、月、星辰,下部浮雕海水江崖图;下截阴刻“乾隆年制”四字楷书款。为泰山镇山三宝之一。温凉玉圭是乾隆皇帝为恭贺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寿辰,于乾隆三十六年东巡泰山拜谒岱庙时御赐。其圭传说也是由外国所进玉石制成。据清人张祥河《偶忆编》称:“谒岱庙,道人出观温凉玉,色青,形如圭,约长五尺许,上温而下凉。相传高庙(乾隆)东巡,高丽进此玉,上赏留镇庙中。”如其说可信,则温凉玉实可视为一件凝汇中韩友谊的纪念品。
了解了上述这些关于玉的历史掌故,就会真切地感到,说泰山玉联系着国泰民安,确实一点也不为过。
上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封禅玉册、元君玉印等等,这些都属泰山玉文化的重要内容,不过要作一说明的是,这些玉器的质材,用的都不是泰山玉。比如根据鉴定,唐玄宗玉册用的是“阶玉”——产出甘肃阶州的一种大理石,而宋真宗玉册用的则是和田的白色闪玉。那么,我们开篇说泰山出玉,那这些大典玉器为什么不采用泰山所出之玉呢?推测其原因可能是:在魏晋以后,泰山玉已离奇地迷失了。
关于泰山玉的迷失,明代学者汪子卿在《泰山志》中作过叙述:“《山海经》中言之泰山‘其上多玉’,今不可见。土人云:‘岳巅间尝一炫光彩。’意者其玉韫之辉与!”汪子卿一方面说泰山玉“今不可见”,但同时又引用当地人的传闻,说“岳巅间尝一炫光彩”。那碧山层峦中一炫的玉彩,扑朔迷离,引发人们的无穷期待。
 泰山玉的再次出现,时间已是近代。——现在都将1988年石腊玉的发现,作为泰山玉的发现年代;其实,早于此五十年,泰安学者高宗岳已在《泰山药物志》中记载了泰山玉的出现:“泰安玉:一名水清玉、一名汶阳玉、一名泰岱玉,一名岱萃。本品性凉味甘,清肝明目,安魂定魄。研末,白沸水冲服。产泰山下大汶口东北颜谢庄水清崖,该崖系汶河北来西去之转弯处。崖上土中产玉,色绿如萃而不坚,又可刻图书用。兹玉含有金银矿,汶水由此至汶口,沙金益多,斯玉大块含有金银片,光明可爱。该庄余中表兄刘源滋字润生者,好玩此玉,得大块以赠余。余进呈葛云庵(延瑛)夫子一块,中有明星一个,夜间放光,夫子宝之。李子允曰:此金矿苗也,惟恐太少,不值以开耳。”原来,在清末民初时,泰安颜谢村人刘源滋于村附近水清崖获得一方宝玉,赠予戚谊高宗岳。高氏遂著录于所著《泰山药物志》中。其言玉“色绿如萃”,应是一种含有金星的碧玉,是今见泰山玉的主要品种之一。这种玉究竟为本土所产,还是汶水冲至,本当详作勘查,但当其发现之时,正逢时局动荡,这一泰山玉信息并未引起世人应有的关注。玉辉仍蕴藏于宝山,待时而飞。
时光到了1988年,一则喜讯传出,人们在岱岳区粥店办事处石蜡村发现了玉石矿藏,久藏幽宫的泰山玉终于辉光重映——“1988年9月12日粥店街道办事处石蜡村蛇纹石矿发现碧绿色玉石矿,经有关部门和专家鉴定定名为‘泰山玉’,可与辽宁的岫岩玉媲美,且储量丰富。”(《泰山区年鉴1985—1996》第35页)石“蜡”字的古时写法为“分石”。村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,但在民国《重修泰安县志》上已记录了这一地名。晋人陆机《文赋》中称:“石蕴玉而山晖,水怀珠而川媚。”莫非我们的先人业已依稀感觉到此处“石中蕴玉”,“分石”而能得宝玉?因而才起了这一十分独特的地名。山东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勘查院的勘探数据显示:泰山玉石矿床呈带状,资源量初步估算在九百万吨以上。该石为蛇纹石质玉,经专家鉴定分别命名为“泰山碧玉”、“泰山墨玉”、“泰山翠斑玉”等种类。泰山玉现世了!千余年前曹植所咏泰山“玉石扬华英”再次成为现实场景!

 

国商商品交易中心http://www.gss.cn/